一切原本井然有序。今年年初,iPhone SE正式退场,名义上被iPhone 16e取代(价格显著上涨!),这使得整个产品线按代际清晰分类:iPhone 15和15 Plus,以及iPhone 16、16e、16 Plus、16 Pro和16 Pro Max。只需看产品名称就能知道它属于哪一代,显然名称中含16的设备比含15的更新,依此类推。
但这种便利的命名体系仅维持了六个半月,如今情况反而更混乱了。2025年末推出的四款新机包括:iPhone 17、iPhone 17 Pro、iPhone 17 Pro Max以及……iPhone Air。那么苹果为何选择这个名称,而非更直观、合理且此前传闻的iPhone 17 Air?
全新产品线理论
第一种理论认为,苹果希望将iPhone Air视为一个全新的产品线,因此其“版本号”需从1开始而非17。这与2013年首代iPad Air的命名逻辑类似——在第四代iPad之后发布的它直接命名为iPad Air。次年苹果发布新款时,称之为iPad Air 2,而非iPad 6 Air。
iPad Air是苹果首款非通用型iPad,因此此类命名并无先例可循(更何况iPad Air发布前iPad的命名本就混乱——还记得“The New iPad”或“iPad with Retina Display”吗?)。而iPhone自2014年iPhone 6与iPhone 6 Plus同时推出后,便一直以多品牌/系列形式存在,且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保留代际数字,仅在后缀追加Plus、mini、Pro、Pro Max或“e”。
该体系的例外——也是iPhone Air命名方式的明显先例——是iPhone SE。SE拥有独立的代际编号,官方材料中常用“(第2代)”和“(第3代)”区分2020款与2022款。但该体系仅适用于苹果的平价手机,且因其在春季发布、脱离其他手机遵循的秋季更新周期而显得合理。这一命名也在今年春季iPhone 16e推出后被弃用。
将iPhone Air作为独立产品营销,而非最新iPhone代际的变体,确实能凸显其特殊性。毕竟,苹果打算为一款电池续航比799美元的iPhone 17更短、后置摄像头数量仅其一半的手机定价999美元:明确将其标为不同产品线可降低直接对比的可能性。当然,iPhone Air价格更高;因为它是一款全新产品。请别再关注电池续航数据了。
一次性产品理论
另一种引发讨论的理论由撰稿人Mahmoud Itani在我们的Slack频道提出:苹果采用非数字的Air命名是因为它意图打造一款一次性产品。
他认为可能不会有iPhone Air 2或iPhone 18 Air:除非销量远超预期且异常火爆,否则这款设备可能只是通往首款iPhone Fold之路的过渡产品(顺便一提,其超薄机身对折叠屏设备是刚需,而非美观加成)。该设备是否会命名为iPhone Fold或iPhone 18 Fold仍有待观察。
即使iPhone Air推出第二代,不标注数字也为苹果提供了更新节奏的灵活性。或许明年iPhone 18发布时它会降价并多卖一年。名称中不含“17”,在iPhone 18系列旁也不会显得过时。
其中一款与众不同。
混乱理论
然而归根结底,这些都只是推测。永远难以断言苹果的品牌决策动机。部分原因是该公司极度保密,但主因是其命名策略始终混乱不堪。
iPhone(大多)遵循统一的版本号体系,子品牌后缀标注;iPad和Apple Watch则相反,子品牌前置并搭配独立版本号。Mac目前以处理器命名,但过去以年份标注(且是发布年份),而操作系统现在以发布年份加一命名。偶尔你还会在苹果官网遇到毫无版本标识的产品(如HomePod 2)。
或许我们高估了苹果的理性。或许我们过度解读了。与其追问苹果为何称其为iPhone Air而非iPhone 17 Air,不如反思我们为何曾天真地认为苹果会为新产品的命名注入逻辑。
若想全面分析苹果最新产品发布,请关注我们的九月活动专题页及完整产品清单。

2507222545
全部评论 0
暂无跟帖